地震預測研究所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方案已于3月20日以中國地震局正式文件批復。方案內容概要如下。
地震預測現代化是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預測所改革的基本原則是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結合:通過體制改革適應任務需要、通過機制改革解決發展中的問題。
一、圍繞為地震預測一線提供科技支撐的任務,整合組建6個研究室和1個業務化中心
(一)應用性研究室
(1)地震中長期預測研究室。圍繞我國中長期地震預報業務的技術更新、綜合集成、成果產出與社會應用,開展中長期地震預測理論方法研究,開展相關技術方法的集成應用;負責全國長期地震重點危險區確定、跟蹤與更新,負責全國地震大形勢年度研判與季度跟蹤。
(2)地震短臨預測研究室。圍繞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和省地震局的短臨預報業務需求,開展地震短臨預測理論和方法的研究、檢驗與評估,開展孕震機理與震前異常關系研究;基于震例分析的經驗,探索區域短臨預報會商模式和綜合集成,開展地震趨勢研究;在短臨日常會商中檢驗、完善新方法。
(二)先導性研究室
(3)地震數值預測與風險預測研究室。為拓展數值預測與風險預測的業務應用,利用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的研究平臺,在實驗場區建立強震孕育的綜合模型,開展數值預測探索研究,開展強震風險預測研究,負責全國長期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確定,負責“地震數值預測聯合實驗室”(與中國科學院大學、南方科技大學合作)的工作。
(4)地震預測新技術應用研究室。負責國際、國內前沿地震預測新方法引進、消化和吸收工作,開展人工智能等顛覆性技術、誘發和觸發地震研究,并在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開展推廣應用的前期研究工作。
(三)系統性研究室
(5)地震監測預測系統評估設計研究室。負責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地震預測的觀測檢驗和現場實驗,承擔地震行業監測技術和預測系統中試與評估任務,開展相關單位地震監測系統和會商系統的設計,承擔研究所的地震預測數據與信息支撐服務。
(6)地震社會學與地震對策研究室。為軟科學性質的研究室,開展地震社會學與地震對策研究及地震預測公共政策與部署研究,研究長期地震重點危險區和監視防御區的發布形式、社會需求、公共服務等,并開展地震預測科技情報相關研究工作。
(四)業務化中心
(7)成果轉化應用中心。承擔研究成果的轉化和業務化應用工作。與監測預報司、臺網中心和省局對接,對地震中長期和短臨預測的方法進行推廣和業務化應用試點,設立“地震預測開放基金”,通過訪問學者交流和技術培訓提高地震預報員的業務水平。
二、圍繞“解剖地震”,實體化地震預測重點實驗室
結合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工作,組織開展“解剖地震”的理論研究和地震科考實踐,重點實驗室圍繞“解剖地震”設置3個單元:大陸強震模型、地震孕育過程、地震建模與超算模擬;圍繞短臨預測探索設置1個單元:高壓物理與地震科技聯合實驗室(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聯合建設)。與局有關研究所、高校、中心、省局,相關國內高校和中科院、有關部委科研機構,以及相關國際研究機構合作,開展地震預測理論方法的基礎研究,開展集成創新。
研究所創新組織架構和基本思路示意圖
三、部門精簡
通過改革,科研和科研輔助部門從13個減少為8個。管理部門從9個減少為5個。
四、完善運行機制,采取系列改革措施
除制定研究所章程、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等共性改革措施外,有預測所特點的主要改革措施包括:
1. 針對人才補給不足的問題,實行多元用人模式,擴大博士后規模;用好研究所的“人才專項”;通過特聘研究員和客座研究員等制度柔性引進人才。設立“地震預測開放基金”,開展交流合作和人才培養。
2. 針對人才隊伍活力不足的問題,全面推行聘期制和聘期考核制;試點創新團隊自愿組合機制;嘗試科技人員可在研究室、實驗室和管理機構之間自由流動的機制,科研機構負責人可到管理機構任職,管理機構負責人具備條件的也可到科研機構任職。拓寬管理干部的進步渠道。
3. 針對主責主業聚焦不夠、科技工作“小而全”、面向主責主業的重要工作執行力不夠的問題,實行科技人員分類考核評價;注重團隊考核和對團隊的貢獻的考核;重要工作和關鍵崗位實行崗位責任制。
4. 針對用科技支撐業務的工作中存在的短板,特別是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的不足,學習其他系統的先進經驗,推進用“技術成熟度水平”評估基礎研究、應用基礎研究向地震預測業務應用的轉化;推進地震預測科技產品;改革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的管理,使之在成果轉化和系統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,并引入更多的對外開放的成分。
此外,針對研究所現有的管理機制與國家政策之間、與國內其它系統之間存在的差距,從完善績效工資分配機制、改革專業技術人員參加國際交流活動的管理、落實成果轉化政策等方面進行機制改革。
五、改革階段性目標
一年目標:推進試點,實現第三代重防區與中長期預測理論方法體系化,完成短臨預測方法評估模式試點、監測系統評估模式試點,提出重防區發布政策建議。
三年目標:重點突破,完成第一代數值地震預測模型實現與數值地震預測總體設計,將人工智能應用于預測業務中。
五年目標:形成體系,發展中國大陸2.0版活動地塊動力學模型和解剖地震理論框架,初步形成地震科考模式、建立預測預報業務支撐引領體系。